2020年6月18日星期四

One true heroism

「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,依然热爱生活。」
上个星期,朋友圈上 琦姐同事发了这句话,一瞬间震撼到我——一缓过神,立马抄进笔记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⠀⠀
简单的一句,却浓缩了几个颇深的内容。 【英雄,代表的是值得被推崇、拥戴的事物】
  1. 如果这世界只需要一种英雄、一种被推崇的美好,那就是 热爱生活的人们。
  2. 至于其他社会价值下的美好,像是忠孝仁义、贴心、能干等等,因人而异,没那么绝对 需要被当成英雄。
  3. 热爱生活,从根本上,能调动出其他社会价值的美好,同时却不需要把它们变成枷锁。
  4. 不过热爱生活,不只是建立在天真的苍白之下,而是经过世界的冲击、悲难的洗刷,而屹立不倒。
  5. 如此一来,热爱生活似乎也成了另一种教条——但它配得上。毕竟不爱生活,人也似乎没有非得活着的必要。从另一面想,把生命带到世上,养育、教育,第一条初衷,应该是让孩子爱上生活、留恋生活。


这些,同时也是我这些年整理的人生观里,重要的一角——这也是为什么「热爱生活」成了SPACEducation的三核之一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那天和朋友 简单分享了这句话,朋友歪嘴、不甚认同,但没来得及讨论——对于这句话,你的感受和理解又是什么?认同或不认同 在哪?

2020年6月11日星期四

上周末,朋友打来,说自己遇上了网络骗子。

俩人聊了一整天,交谈甚欢,但第二天对方就开始上演需要钱的桥段。自己自然看穿了一切,没上当,但就是惋惜,本以为上天眷佑轮到自己了,天降良缘。

听着朋友的心情,一瞬间 也想起自己第一次遇到网络骗子的情况。那种「早知道有猫腻,但始终玩下去,直到对方亮底牌 才肯醒;醒了过后,一直惆怅它不是真的」的心情,如出一辙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「你不要以为自己没有被骗、一眼就识破了,然后就这样抹过去——实际上,你已经被骗了。

现在这些骗局 这么粗糙,求的根本不是突破人的智商,而是利用人情感的缺口。依附在我们心里的某个缺口或软肋,让我们想要相信、不想抗拒。

你会在这样的事情之后,有这么大的心理波动,还刻意打给我,其实就说明了 你情绪上已经上钩。从某个角度上,你是它们瞄准的人群,只是这次的饵不够诱人,也埋得不够深。

而且可骗的,不止是财;可失去的,还有色、感情、青春。事实上,你已经被骗了——这一次,被骗了一天的时间,和一份或深或浅的心情。至于下一次,不知道。

这经历,与其当作 自己凭智商躲过了,倒不如看作 自己情感确实入套了,借此好好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心。」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聊着聊着,我猛然想起另一件我曾经做过的荒唐事。#不聊起的话还真的忘了 #记忆越来越靠不住

四五年前,我留意到一个身世惨绝人寰,惨到特别令人心疼,但又从来表现得轻描淡写的网友,后来 转到Line上。对方也从来没讨过同情,都是我自己主动关心。有一次,忘了具体什么事,对方又发生了一些世纪末悲剧,出于担心,我在不知道住址 同时又失联的情况下,贸然开下森美兰。

最后,我也没白跑一趟,俩人碰了一面,我也才认识到⋯⋯这世道 竟然有人纯粹以经营蓝色生死恋般的人设为乐,也不打算以此兑现。 #至少我掏心掏肺的关心都没利用

过去,我是有这样一个「为了维持 对世界的想象、对自己的期望,不顾一切」的阶段——这也是我当时一个可趁的软肋。#其他荒唐事例就不说了我睿智的形象还是要维护一下(捋须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这通电话后的两天,公园健身课上,学员正好神来一问,问起了这文中朋友——说来,这宇宙电波也真是够诡异,他们俩并不相识,学员纯粹是从我过去的文章 对这朋友留下印象,而朋友上一次打给我已经是三四个月前。

沿着网路骗子,我们聊起 前阵子一度很流行的行骗手法:掰故事讨路费——记忆中,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被骗钱的情境,而且还是在美国,2012年。当然,这戏码后来也陆续发生过好多遍,是让我奉上现金最多次的骗招。(白眼+中指

我接着 又想起了2017年,有一次 我在学校附近的mamak吃着午餐,一对兄妹走上前来,跟我说到那换汤不换药的故事——始末有所不同,但总是需要路费回家。

见惯这场面,我说,不如我载你们回去吧,或者如果你们不放心我这个陌生人,我让警察叔叔送你们回家。接着 哥哥以一些我听不懂的理由,说他们十分钟后再回来,然后带着妹妹转身就走。这时,我已经大致认定 这是行骗无误了,不过临走前,担心万一他们若真回头,我委托了二十块给摊主。不过隔一天,摊主把二十块退还给我了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比起个人金钱和精神上的损失,行骗更让我忿懑的是,它们消耗着公共信任。每一次行骗,其实都在让社会每一个人的心中多一份猜疑、少一分美好。

被各种行骗一再辜负后,我们为社会、为自己开出了怎样的答案——是坚持买单,还是不再信任,或怎样折衷?

2020年6月10日星期三

自省

某一次,琦姐提到学校的博士班——明明上的只是企业管理、无关心灵成长,但奇怪,不少同学一开口,就流露着生命觉醒的状态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「或许是伴随学习的一种自然状态吧。习惯思考,也就经常沉淀。」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说完,脑中闪过另一种解释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「⋯⋯ 可能 和内向也有些关系。」
「为什么外向的人沉淀少?」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「外向的人,更偏好跟世界互动,从外吸收能量;内向的人,更倾向跟自己相处,由内提炼能量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换在过去,人的生活相对平缓,平时人再外向,也有足够的时刻,静下来 直面自己,消化与沉淀,不至于被花花世界缠住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但现在,随着信息越来越通达而喧嚣、世界越来越绚烂而浮躁,环境的能量复杂了、紊乱了,同时那些原来有的沉淀空间和机会 却被挤压、蚕食掉了。人,只有越来越躁动。」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一年前 某一篇写到,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坏,至少没那么坏,美好与崩坏 其实都在增加——只是 外来信息变得更发达,发达得 超过了我们的掌控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「更多,不代表更好。」再好的事,超过自己的消化与吸收,反而伤害了生活的幸福和质量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眼见,这个时代只会越来越喧闹;内向,或许会从劣势,渐渐转化成某一种生存的优势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注:
无巧不成书,隔一天,美国闺蜜也聊起了类似的事情。#几乎又像是被人工智能窃听一样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「为什么 人那么懒于往自己心里探,了解自己、内省自己?明明好处很多。」她好奇,为什么在过去人类的进化中,我们没有形成这样的优胜劣汰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「过去的生存环境,不足以体现「沉淀和内观」的优势,就算有优势,也被其他特质的优势给挤压、淹没了——但未来,或许真的会迎来这个趋势。」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前阵子 另一个朋友也说,她最近读的书预测,未来会是self awareness的时代——让我联想到,欧洲一些学校 也开始在课堂上融入自我意识的内容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不清楚 这些预测/现象背后的根据是什么,但我想,除了「喧嚣与沉淀」,「人工智能的崛起」或许也是一个关键的时代契机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人的最大优势,从来就是自主意识,和由此衍生的创造性、独立性——如果人的自我觉察弱,被情绪、欲望、舆论、环境等等主宰,那对比被系统操控的人工智能,我们还剩下多少不同?而这不同,还是不是优势?

2020年5月26日星期二

基础是隐形的天赋



某个节目上,拿了18次世界冠军的乒乓名将王楠的教练 曾指导说了一句话,特别让我感触。
我最讨厌听别人说 谁是天才。一说天才,就埋没了人家的刻苦。
称不上多新颖的角度,但从大人物口里说出来,额外添了一份重量。



1
 隐形的天分 

一个人后天的努力,不只是对方【当下眼见的付出】,还有他【过去十几二十年来,每一寸额外的积累】

这些积累,有些是刻意的坚持,有些是巧合的维持;持续到最后,当事人自己 甚至都不把它们当一回事(甚至不察觉)了——因为早已成为 生活中漫不经心的基础和习惯

而这些【基础和习惯】,也就是后来【高效率学习】的根基——学得快,或一份力、十分果,并不仅是天分的关系而已。
在过去29年的时间里,别人不动声色搭起了根基,虽然今年不怎么努力(就1.01),而自己比他十倍更努力(10),但结果——自己连进步还几倍不如人家(0.423 << 2.0),甭说缩小差距。

看别人从容优雅地大步迈进,而自己拼得疲惫狰狞 却还在匍匐前进,很容易把差别都算到天赋头上,自己率先打败自己。

十倍的努力,今年看着是亏了,但其实 再维持一年 怎么样?差距 可能立刻就收窄了。【今年的收成】,也和【过去十年的播种(留下多少问题)】息息相关。

「成长是乘法,但常常被看作加法」——这是我们的误区。过去的每一寸努力,都是这一刻隐形的天分,放大我们的收成




2
 天生我材 

现在,随着教育界越来越倡导多元,包括「每个人的天赋不同」,我们也越来越常 以天赋去解释(或者说接受)孩子的进度问题——但里头 其实是有些迷惑性的。

除非 我们从小观察着孩子(或自己)的一路走来,而且懂得观察什么细节,否则,其实都不好断定——一个人的学习效率 之所以比别人低,是因为【天赋】所致,还是后天从哪一刻起、哪一环节的螺丝没上紧,因为【基础和习惯】延伸出的问题。

先天因素 不是不存在,而是在它真正左右一个人之前,其实更常是 我们让自己被它左右,换言之,给自己借口、退路。


其实,不管是学或做一件什么事,有没有天分、天分够不够,并没有想象地那么重要——除非你的目标是站到金字塔顶端。

更重要的,其实是「我们认定自己要什么,多要;为此 拿得出多少决心,及耐心」——哪怕起步已经比别人晚了,也愿拿出比别人多的努力,并坚持比别人更久的时间。



3
 延伸思考 


底子越厚,步子迈得越大】,也是「资本经济下,贫者越贫、富者越富」的根本逻辑——我甚至把它 延伸到任何资源和阶级上:「自由底下,强者越强、弱者越弱」。

除非 这些自由(经济自由、人身自由等)存在一些外在的方式介入,比如政策、道德等。

每一个阶级上,都有它的先与后天——先天,代表的是「阶级规则 对自己多有利或不利」。规则或许不利自己,但只要不是想要登顶,那么这些先天性,往往都还不是让自己停下来的理由。







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

一瞬间的阴暗念头




分手了,看前任痛苦纠结,自己无动于衷,内心居然有种痛快,报复似的——一瞬间,觉得自己很坏。
朋友W说完,琦姐预见我会说什么,在后面大笑。

「何老师 要不由你说一下?哈哈。」
「不不不,你说。」


1
    
自我觉察

在我看来,心绪是一回事,而行动是另一回事。

能察觉自己内心的这些小心眼、小恶魔,其实就很好——之后,才看自己是不是被它们牵着走,要怎么克制、防备。

很多时候,人之所以被心绪牵着走,不是因为 【有】这些心绪,而恰恰是因为【不察觉】自己有这些心绪——察觉,是一个很好的起点

而且很多阴暗面、小恶魔,之所以阴暗、之所以是恶魔,其实更多就在于难以启齿;它们本身,其实并没有什么,就是一种人性。比如嫉妒心,你说没有嘛,又不尽然,总有一些时候、对一些人它会冒出来,就看我们要怎么解读、引导和利用它


「所以你的意思是:什么样的心绪 都无所谓,认识自己之后,尽量不让它们影响自己的行为就好了吗?」

「这问得真是犀利。我才正要说下去。」



2
    
觉察以后

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以后——它后来有没有影响到自己的行为,其实,好像倒不是那么重要了。

因为意识到之后,不管它有没有影响到自己、怎么影响,那就是自己的选择。你也会非常清楚这一点。那就够了。

毕竟 你有你的价值观、你的是非好坏,所以你有你的选择。轮不到我们去觉得它 好或坏,因为选择结果的好坏,承担的是你

差别只在于——【有意识】让它影响,还是【无意识】被它操控。

有了意识,就有了选择,就有了承担,就有了调整;一路走下去,那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路

刚才说,察觉是很好的起点;其实,觉察也就是终点。」



3
    
回归自己

用朋友的情况作个例子。

对前任的报复心理你自己是意识到的;假设 你最终让这心理 影响自己对他种种发狠,比如撂下一句话就人间蒸发等等,这是你的选择

每一个选择都是有后果的;有些是 你能预见但不在意的,但也有些是 你预见但等到发生了才知道在意的,又或是 你最初压根儿就没预想到的。

比如 你后来对他又动心了,自己等于断了后路;或是他凄凉的一面被局外人看在眼里,传出什么对你不公允的传言;或是后来你遇上另一个人,分手时那人也这么待你等等。

既然 是自己做的选择 所造成的结果,到时候,无论痛不痛苦你都会懂得承担;而痛苦的,你很快会知道问题出在哪里,往哪调整

意识到自己,人生或许依旧跌宕复杂,但心情终会平静明白



对陌路人,还解释吗?




你觉得,对一个自己(已经)不在乎的人,有没有必要解释? 万老师问。



对我来说,跟别人解释,有两层意义。

一层,是【解释给自己看】的:我希望自己怎么做、怎么表达——我想要怎么看待自己。
一般上,尽到自己认为的责任、解释到自己认为的份上,就够了。后续怎么样,不太重要
另一层,是【解释给别人听】的:我希望别人怎么想、怎么看、怎么接收
对一般人 这还无所谓,但对到重要的人,往往难免于纠结。后续怎么样,很难不重要

这两层,也可以看作是【讨好自己】与【满足别人】的老问题了——或是【流程/过程】与【效果/结果】的哲学问题。



如果是对「一个自己在乎的人」,问题可能还复杂一点,需要同时解释给自己别人。毕竟 对方的想法感受 你很难不理会,但是要影响别人的看法却又是最难且说不准的——上一次奏效了,这一次未必;上一个人管用了,这一个人不一定。

不过 既然是「一个自己不再在乎的人」,答案就再简单不过,只需要解释给自己——你自己怎么着舒服,就怎么着;觉得怎样过得了自己那关,就怎么去。

不过个人倾向:将心比心,毕竟风水轮流转,别人以后也可能这样对自己。





延伸思考

其实,这回答是说给别人听的,我并不喜欢——它不够简单

就像过去说的,【满足别人】,在更深的意义上就是满足自己】,满足自己的另一部分——【解释给别人听】、【解释给自己看】也一样。

作为社媒,把话说得 贴合读者频率、偏好,为的是谁?「为读者」的更深意义,是不是为了「满足自己」的点击率、传阅度 或称职性等

作为老师,把课教得 照顾学生程度、需求,为的是谁?「为学生」的更深意义,是不是为了「实现自己」的完成度、使命感 或专业性等

为自己】、【为别人】的区分,很多时候 反而是一层多余的假象,让人看不清自己


不管是对待在乎的 或不在乎的,事情的本质 不过就是:自己内心更希望什么结果,就做什么必要的事,也甭管 那是在为自己还是为别人。

看错了、看漏了 自己其实想要的結果 怎么办?没什么,到了下一站 自然会懂,然后沿路调整——没有哪一个旅程不犯错误





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

同理 · 共情

这十年,自己变了很多——但有一个变化,我一直没搞明白。
我到底是怎样 从一个「自然能共情,给人慰藉和温暖」的人,走成一个「缺乏同理心,冰冷甚至冷血」的状态?
对很多人的挣扎,我是从心底冷淡,关怀不起来了;近年来 更干脆连伪装也省下,单纯听完给意见。
⠀⠀⠀
自认为sociopath的美国闺蜜,过去这样形容自己:她同理别人,是「靠脑子在设想」(cognitive empathy),不是「靠身心在感受」(emotional empathy)——而她认为我也如此。
从那时开始,这番诠释 一直记在我脑海里,能说通一些事;不过总觉得,这模具不是特别合身。
曾经,也有朋友用人类图,说我天生的情绪内核是空的——我并没有自己的情绪。一度 眼前一亮。但后来想想,三个和我同年同月同日 但不同时辰生的朋友,是同一份人类图,却得强解释成四份迥异的个性,难免自圆其说。于是,也没把这模具当真;而且同样,它也不尽合身。
另外 我也问过自己:有没有「因为自己一个人走过来,所以觉得别人也应该一个人走过去」的报复成分?不能说一点都没有,但以我对自己的坦诚,感觉很少。
这疑问,一直晾着。随着这一年 一点一点回顾历程,我才一片一片拼出了 更贴身的解释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对很多人的挣扎冷淡,是因为「对它们 我有了确信的答案」。
再回头看,我实在受不了自己过去那些纠缠和情绪,觉得可笑、没必要——我感谢 过去可笑的自己;每个人都拖着可笑的历史,在可笑中前行蜕变。但这不意味它不可笑。
或是双标——这一边以自己的一套标准 深感受害;另一边在同一类事情,以另一套标准,心安理得地对别人施加伤害。可怜人同是可恨之人;当你开始同理你对面的人,你会逐渐忘记同情自己。
同理心,是从自己开始。如果类似局面换位发生在自己身上,自己都不屑搭理,就更不可能投入身心去共情别人。
随着答案越多,越多的困境 变得不值得——不值得自己投入情绪,陪自己或别人 绕花园、滚泥沼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相反,看一个拉面工艺的视频,或动漫角色的解说,甚至一集科普,眼泪常常来得猝不及防——在答案之外,能触碰自己的场景,还是很多。
某一次 闺蜜总结,最难以抗拒的,是人性光辉。
面对惰性,坚持【奋斗】;
面对猜疑,坚持【相信】;
面对怨恨,坚持【和解】;
面对伪装,坚持【坦白】;
面对自私,坚持【互助】……
比起「人陷入内心黑暗」,「人和内心黑暗抗争」的故事 更常感染自己。
人性是自然。顺应自然,是最理所当然的事——但正因为如此,如果哪一刻我们愿意为光明 对抗自然、对抗自己的人性,或许更弥足珍贵。
宇宙每一刻都在走向混乱——生命的存在、文明秩序的诞生,一开始 就在对抗自然。

by 施运


  1. 心理學上,empathy的組合和分支不盡相同,三個圖為參考:  圖1  圖2  圖3
  2. 先把empathy大致劃分為
    【靠揣測而理解他人的行爲和情緒】與【不受控地不分原由被他人情緒感染】。
  3. 上述 #2 後者,例為:觀看 [沒有來龍去脈,只顯示某陌生人撕心裂肺啜泣] 的視頻 然後掉淚。
  4. 【感動】不等同上述 #2 任何一種?
    【感動】是自己產生的情緒,除非是 [被他人的感動感染而感動]。
  5. 無感,可能是empathy fatigue,也可能從來就沒有上述 #2 的後者。曾經用cognitive理解過類似情境導致的行爲和情緒,已經知道其中的關係,無需重複設想揣測推敲也能溝通、勸解、提議。
  6. 在sociopath群體中【情緒内核是空的】這説辭甚普遍,但還有另一個并不mutually exclusive的現象:對自身的情緒缺乏感知力也缺乏解讀力。i.e. All emotions are automatically shut off on default, sociopaths have to make a conscious effort to tune in. 因爲不是全程觀察,於是不理解自身情緒的來由和轉折。簡稱 “emotion-impaired”

    by欣柔


其实我后来在search的时候,发现到关于你说的两种empathy,在心理学里倒都不是最理想的,最理想的是两者之间的compassionate empathy。不过这三者的概念,似乎也不是主流/教科书上的区分方式,而是某个心理学家的主张 然后写成书。
by 施运


所以你要表達是比較貼近compassionate empathy?
我好像當時說的兩種是cognitive和affective,但我要表達的應該是emotional contagion. 
by欣柔
© 岛与树的向往
Maira Gall